日前,德勤发布《2025 全球零售力量》研究报告,以2023年7月-2024年6月财年数据为基础,全面剖析了全球零售业在“复苏与压力交织”下的最新态势。 报告显示,全球零售业正经历深刻结构性调整,呈现“总量扩张、结构分化”的显著特征。 从整体规模看,2023财年全球250强零售企业总收入达6.03万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3.4万亿元),同比增长 3.6%;净利润率 3.7%,平均销售额241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728亿元),整体复合增长率3.7%。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,前十强企业贡献了34.9%的收入份额,而不同业态、区域间的增长差异进一步扩大。 细分领域中,多元化产品(+8.3%)与服装配饰(+7.9%)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;18家新晋企业首次跻身250强,美英企业占近半数,贡献新入榜企业41%的收入,其中7家为超市零售商,印证生活必需品消费的强势复苏——94%的新晋企业实现收入正增长,61%增速达两位数。 消费市场“性价比”导向推动折扣业态发展,4家折扣零售商新晋上榜,且增长最快的20家企业中,快速消费品企业占半数席位。区域层面,欧洲和亚太地区虽保持领先,但在“增长最快20强”中的占比从去年的58%降至31.6%,新兴市场活力渐显。 此外,希音(Shein)以2018-2023财年88.2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增长榜首,2023财年仍保持17%增速;阿里巴巴以35%的年均增长率排名第六,主要得益于电子产品与家电品类的强劲表现,共同展现了全球零售市场的多元活力。 01 全球前十强 中国仅京东入选 沃尔玛、亚马逊、开市客(Costco)连续三年稳居前三,德国施瓦茨集团(Lidl母公司)位列第四,家得宝、克罗格、奥乐齐(上升2位)分列五至七位,京东、沃博联均下降1位,分别排名第八、第九位,CVS上升1位至第十位。 从国家来看,美国独占7席,德国2席,中国仅京东1家入选。目前,前十强外资企业中,仅有沃尔玛、开市客、奥乐齐3家在中国大陆开展实体业务。 从业态构成来看,5家属于超市业态(其中Lidl母公司和奥乐齐为折扣超市),线上零售和药妆业态各2家,家居装修业态1家。 02 中国14家企业上榜 永辉超市、华润万家、物美均上榜 中国(含港澳台地区)共有14家企业入围全球250强,合计创造2964.4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2.13万亿元)零售收入,占全球250强总收入的4.92%,整体呈现“内需驱动”特征——海外业务占比仅18.1%。 14 家企业包括:京东集团、希音、阿里巴巴、屈臣氏集团、唯品会、周大福、永辉超市、统一商超、牛奶国际、老凤祥、苏宁易购、物美科技、华润万家、全联实业。 部分企业排名出现下滑:阿里巴巴下降22位至第49名,永辉超市下降19位至第120名,苏宁易购下降25位至第148名,华润万家下降17位至第166名。 03 未来零售的四大核心趋势 德勤在《2025 全球零售力量报告》中指出,未来零售业将聚焦四大核心趋势:运营效率升级(通过精益化管理优化成本结构)、技术深度融合(AI 等前沿技术加速商业场景落地)、可持续发展深化(ESG 战略持续影响行业决策)、收入多元化探索(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增长赛道)。这四大趋势将共同塑造零售业的新生态。 趋势一:战略级运营效率提升 全球零售业正面临增长放缓的挑战。受消费者需求疲软影响,行业增速显著下滑,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维持在3.1%左右。在此背景下,提升运营效率已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战略,而库存管理则是重中之重。 随着消费渠道日趋多元(线上平台、社交电商等快速崛起),全渠道库存管理的复杂度大幅提升。它不仅需要实现供应链的统一协调,更要通过数据打通提升销售可视性 —— 例如,让消费者在任何渠道都能实时查询库存、享受 “线上下单、门店自提” 等无缝体验。领先企业已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库存动态调配,既能减少滞销品积压,又能避免热销品缺货,在降本的同时最大化客户满意度。 趋势二:AI驱动的技术全场景渗透 人工智能正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零售行业的“核心生产力”,深度重塑全链路运营。 在线上端,AI技术已全面渗透至精准运营环节:智能搜索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预测偏好,不仅能推送匹配商品,更能通过“场景化推荐”(如“露营装备组合”“节日礼盒搭配”)激发潜在需求;自动生成的营销文案和商品描述,结合语义分析优化关键词,可将搜索转化率提升 20% 以上。 在线下端,数字技术正重构门店体验:数码标牌实时更新促销信息,智能购物车通过RFID技术自动结算,电子货架标签实现价格一键同步,VR/AR 试穿试戴则打破传统购物的空间限制。技术的融合让“线上线下无差别体验”成为现实,推动零售从“卖商品”向“卖服务”转型。 趋势三:循环经济加速落地,可持续成核心竞争力 零售行业正掀起 “再商业化(Re-commerce)” 浪潮,品牌通过以旧换新、商品回购、再生再造等模式,构建 “生产 - 消费 - 回收” 的闭环生态,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理念的深刻升级。 数据显示,66%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优先选择环保品牌,其中36%将可持续性列为核心购买标准。为迎合这一需求,零售商从全链路推进变革:53% 的零售高管重点布局环保包装创新,49% 着力减少包装浪费,45% 优化绿色物流体系(如新能源配送、集中仓储减少运输损耗)。 领先企业已形成完整的可持续供应链:从源头采购可再生原料(如再生塑料、有机棉),到生产环节采用低碳工艺,再到终端设置回收点实现商品再生,将 “可持续” 从营销概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实践,既降低环境影响,又通过差异化赢得市场。 趋势四:开辟多元增长路径,构建零售新生态 零售行业正突破传统“买卖”边界,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开辟多元增长路径,其中 “零售媒体化” 成为头部企业的重要探索方向。 头部零售商正将第一方客户数据资产化,构建自主零售媒体网络:线上端,在APP、小程序部署智能广告系统,基于用户消费习惯推送精准广告;线下端,将门店货架、收银台等传统广告位改造为数字化屏幕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 的内容展示;同时开发自助式广告投放平台,允许供应商、品牌方自主选择场景投放,形成“流量-数据-广告” 的盈利闭环。 此外,部分企业通过跨界合作拓展增长空间(如零售+服务、零售+内容),或孵化自有品牌提升利润占比,从单一 “渠道商”向“生态型平台”转型,重塑行业价值分配格局。 |